西昌礼州李油糕,35年传承地道美食
作者: 来源: 时间:2016-04-01 16:29:44 阅读量:
“李油糕”,个子不高,但很敦实,憨厚的脸上随时都挂着笑容,虽然残疾,左手左脚不听使唤,但是炸起油糕来,一只手也同样快,一边加火,一边翻看油 糕,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李油糕做的油糕皮酥肉软、油而不腻,香中有甜,非常好吃。身残志坚,凭着35年的坚持和用心,李油糕已把油糕做成了礼州当地的名 小吃。外地来的游客,到礼州古镇耍,都少不了要吃这李油糕。
多少次去西昌 礼州镇采访,都少不了要去北街钟鼓楼(老地名)下的油糕滩买两个油糕吃。卖油糕的是个残疾人,礼州人都叫他李油糕,个子不高,但很敦实,憨厚的脸上随时都 挂着笑容,虽然残疾,左手左脚不听使唤,但是炸起油糕来,一只手也同样快,一边加火,一边翻看油糕,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几分钟时间,金黄色的油糕就拿到 你的手上,油糕面上的油还在滋滋作响,吹一吹送到嘴里,糯米和喜沙(豆沙)的香气充满口腔,皮酥肉软、油而不腻,香中有甜,又化渣,非常好吃。
前不久,抱着对这位残疾人的崇拜和对油糕的食欲,我到李油糕家里进行了采访。由于事先联系好了,老李一直在家等。礼州镇北街50号,是一座老房子,低倭 的平房里住着几家人,老李家住在最里面,房子只有十多平米,还隔成了两间,外面小天井里搭了一个面台,就算是他的工作台了。
“你今天来得是时候,春节忙得很,一天要卖三、四百个油糕,没时间接待你,今天轻松多了”,老李热情地招呼着。说到油糕,老李脸上的笑容没有了,沉默了几分钟才开了口。
苦命娃不得已学卖油糕
“不瞒你说,我是个苦命娃,1959年出生,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父亲在我1岁多点就去逝了。2岁时我又得了小儿麻脾症,落下了终身残疾,左手和左脚都不 听使唤。家里三兄妹,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扶养长大。由于残疾,小时候吃了不少苦,上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怎么能好,初中毕业后就没有读书了。 但16岁能干什么?为了生活,也只能什么都干,卖过1分钱一杯的杯杯水,卖过冰粉,在安宁河捶过石头,还打过草袋,但都不能养活自己。1980年时,我找 到卖油糕的陈同学(不原
透露同学名),让陈同学教我做油糕。陈同学满口答应后,第二天就上家里来,手把手教了五天,我才学会了这门手 艺。陈同学是我的恩人啊!从那时起,我就和母亲一起做油糕,1983年结婚后,又与妻子一起做油糕,自从做油糕后,每天有了固定的收入,生了两个女儿,日 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说到这里,老李的脸上才有了笑容。
传统油糕传统美味
“能说说你的油糕为啥做得这么好吃吗?”记者问道。“能!怎
么不能?这油糕一做就35年,虽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在里面,但我一直传承着陈同学教给的喜沙配方和传统的手工制做方法。只做两种油糕,一种是喜沙的窝子油糕,一种是椒盐的花糕。两种做法都差不多,首先得买回上好的
糯米,泡好后用蒸笼蒸,蒸熟后用对窝冲成糍粑。凉一点后,再把糍粑分成小团,把喜沙包进去,压扁后就成了窝子油糕。花糕是把整块的糍粑压平后,将椒盐喜 沙滩在上面,卷起来,冷却后切成块,就成了花油糕。喜沙面是用红豆、巴山豆打成粉,蒸熟后加猪油,然后,加红糖就是甜的窝子油糕,加花椒和盐就是椒盐的花 糕”。说到为啥这么好吃,老李有点得意地说:“选料很重要,糯米、红豆、巴山豆都要选最好的买。买回后,还要选一道,把沙石和不好的米豆选出来,这样的油 糕吃着也放心”。
“摏糍粑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你看,这个对窝,1980年,花20元钱买回来的,当时算是家里最大的一笔开支了,一 用就是35年,油黑发亮,这杂木的对窝棒,我摏烂了两根,这是第三根了。糯米蒸好后,倒入对窝摏。说是技术活,是因为不能摏得太细,太细了会发软,不好包 喜沙,口感也差,要椿得有粗有细,这样油糕的外型才好看。说是体力活,是因为这十多斤的对窝棒每天要椿几十下,还是很困难,很累人的。”
李油糕已成当地名小吃
从1980年开始做油糕起,老李每天晚上把糯米泡上就得上床睡觉了,早上4点钟就得起床,蒸糯米、摏糍粑、做油糕,要赶在学生上学前,把油糕拿到小摊上 炸出来,学生吃后好上学。算算时间,有35年没睡过一天的懒觉了,老李说:“礼州镇上就只有他一家,买油糕的基本上都是回头客。隔三差五就会来买一次。这 里,也有一个情结在里面,要是哪一天没看见我卖油糕,别人都会问李油糕怎么了?”
身残志坚,35年的坚持,李油糕成了礼州当地一道名小吃。许多人吃了,还要再买一些带回去自己炸来吃。北京、昆明、上海、成都的游客,回去后又托人买了寄过去。平时,每天要卖一百多个油糕,逢年过节就更卖得要多些,一天能卖五、六百个。
油糕的来历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以后,先后在今三原县的北部原区兴建了开国皇帝李渊以及敬宗李湛、武宗李炎等帝王的宏大陵园,即献陵、庄陵、端陵。于是三原的 北部原区便成了唐王室巡拜陵、从事狩猎的重要场所,经常是帝王御驾前往,王公大臣们的活动也甚为频繁,以致路上行人常年络绎不绝。这条道路上有个村子距京 城长安和原区均不远,便成了皇家往返休息的重要场所,人称“王店”。这个村也成了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常来常往的地方,随之兴起了物资交流、集市贸易,王店 也成了兴旺繁华的“王店集”。
据传说,在“王店集”上有一个专门制作油糕的小吃店,制成的油糕外皮起泡、酥松润滑、馅软甜香,受到人们 的交口称赞。有一天,被前往北原狩猎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尝,连连赞道“好、好、好,见风消”。对泡泡油糕赞不绝口,并将其作为宫迁食品。于是该店的名声大 振,生意非常兴隆,小吃店经营的油糕也得以广泛流传。唐中宗在位时,宫廷中有一种制度,即大臣初拜官或升迁,照例要献食于天子,名叫“烧尾”。烧尾是指神 话传说中“鱼龙变化”的故事,凡是有跃上龙门的鲤鱼,必有天火(雷电)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为真正的龙。大臣们为了献媚取宠,向“真龙天子”进宴,当然 就叫做烧尾了。唐景德镇龙二年(公元708年),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后,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有一款名点叫“见风消”就是泡油糕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改 进和提高,已是轻如白纱,薄如蝉民办,入口即消,真是巧夺天工。经过历代相传至今,泡油糕久盛不衰。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
色泽金黄、皮酥肉软、油而不腻,香中有甜、老少皆宜而享有盛名。
上一篇:爽口攀枝花
下一篇:馓子堆尖尖的油茶老西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