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马云乡村教师入围名单公布 凉山州四名教师入选 他们,一直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作者:侯丽芳 来源:凉山城市新报 时间:2016-06-22 09:54:57 阅读量:
近日,马云基金会公布了第二届马云乡村教师入围名单。经过15天紧张的初筛工作,从符合马云乡村教师奖基本条件的教师中,选出了300名符合标准的入围教师。此次四川省一共有35位教师入围,其中有四位老师是来自凉山州,他们分别是金阳县马依足乡马可村索玛花园小学的金子黑,金阳县马依足中心校的伏俊杰,昭觉县阿并洛古乡中心小学校的何永红,喜德县李子晨光小学的阿苏英雄。四位优秀的乡村教师,都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为学生们贡献。
据了解,马云基金会方面接下来将对入围老师进行走访,最终在全国评选出100名马云乡村教师奖,最终获奖的每一位老师都将得到持续3年总计10万元的现金奖励与专业发展机会,其中现金奖励9万元,分3年(每年3万元)奖励给获奖个人,另外1万元用以专业发展机会培训。
■金子黑
坚守20年,只为给孩子一个未来
一座大山,一所学校,一面国旗,一间教室,一个教师,二十年的坚守,他就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马依足乡马可村索玛花园小学民办教师金子黑。
1996年,金子黑初中毕业,之后进入村里公办的小学任教,从此踏上了教书之路。“我的第一批学生有19人,其中17个进入了县里的重点小学,有6个学生考上了本科学校。”说到这里,金子黑的脸上总是浮现着笑容。
回忆起当时任教的情形:“我们彝族最大的礼节就是酒,他们小学毕业的时候,19个人凑钱买了酒,背到我家里,我真的很感动。这些学生在外面上学,回到家的第二天,一定会来看我。他们很关心我,很爱我。”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让他感觉很幸福。他说,自己会一直教下去,因为想让更多的马可村小孩走出大山。
通过自己的努力,金子黑所带的班级成绩终于初见成效,乡里四邻的乡亲们听说后,都纷纷将孩子送来就读。甚至还有外村的孩子宁肯舍近求远,借住亲戚家也要前来就读。学生的人数也变成56个。
2008年,县城民族小学在全县招45名学生,金子黑的学生有28名考中。这些成果就是让他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四季交替,乡里的环境并不乐观,但是几十名学生1间教室,作为唯一的老师,他坚守了20年。他总说:“我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只能为家乡做这一点点贡献。”
■伏俊杰
奉献教育,千里迢迢来凉山执教
伏俊杰,一个宁夏人,在凉山州执教近10年。
2006年,他参加了第一批特岗计划,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马依足乡中心校任教至今,并担任了学校教研组长的工作。组织老师们开展教研活动,从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在工作岗位上,伏俊杰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回忆起当年刚到马依足中心校的情景,他说:“记得刚来这里的时候,部分教室是瓦房,很陈旧,下雨就会漏,教师宿舍也漏雨。学生人数不多,家长们也不怎么重视娃娃读书,学生的常到率低。” 为了能让学生好好地读书,课堂上除了讲知识,他还会经常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们重视读书,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好好奋斗。
由于交通不便,老师们基本上是一个星期回一次家,然后带足一个星期的食材来学校,每个星期都只有前两天有新鲜的蔬菜吃。虽然条件很艰苦,没有电,吃水也不方便,但很多老师都在坚持着,伏俊杰也坚持了下来。
他说,因为这里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大量的大学生们来任教支教,来改变家长和学生们落后的思想,推动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的教育发展。这里的娃娃们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我要继续坚持,尽我绵薄之力,给孩子们带来希望。
■何永红
说起何永红的乡村执教经历,有着很多命运的驱使。
从当年“呆满合同三年的时间就走”的想法到如今的舍不得离去,从当年与村里的人因语言不通交流都有问题的情况,到如今已经能够和当地彝族同胞习惯地生活在一起,顺畅地交流。何永红这样的变化,他自己都未曾想过。
他是巴中市平昌县人,因毕业那年遇上了“四川省2006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他便顺利地考上了昭觉县阿并洛古乡中心小学校。他说,当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儿时的梦想,二是当时想到学美术,凉山地区风景好,这对于一个二十岁出头的人来讲,是一个新的尝试和体验,第一次一个人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这让他感觉很兴奋。
可是想象和实际往往差别很大,语言不通,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都成了何永红留在当地的障碍。随后,因为得到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他最后留了下来。他说,反正“特岗教师”的合同是三年,就当这三年是一种人生经历,由于语言不通,他把这一次的工作理解为了一种出国经历。
没想到的是,三年后与学生们相处下来,他却不忍心离开了。还在教书期间,通过自己的能力团结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公益朋友们成立了一个社会小团体,于2014年3月通过网络,与正能量公益平台和更多的爱心人士以及其他团体共同募集资金六十多万,建设美姑县乐约乡三地村希望小学校。
就这样从当初的不适应,到慢慢适应,到最后融合到当地的民族习惯和风俗,现在何永红都已学会大部分当地民族语言,已经完全地融入到当地的生活环境。这样一呆到现在是第十个年头了,默默地、心甘情愿地为当地的学生们付出。他说,昭觉县阿并洛古乡中心小学校有可能会是一辈子都会呆下去的地方。
■阿苏英雄
阿苏英雄,这个出生于喜德县李子乡瓦厂村的女子,毕业后与丈夫回到家乡办了一所小学。
他们像愚公移山般,两人把这座名为李子晨光小学的学校慢慢“堆”了起来,最初只有1名老师、26个学生和一间“厨房教室”,现在有了9名老师和1名长期支教老师、375个学生、两排教室。
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为了建教室,他们曾经住过羊圈,曾经吃不上饭,到现在一家五口也没个像样的家,银行卡里没有给自己3个孩子存1分钱。
她说,希望教出来的学生像蒲公英的种子,让更多知识在彝族人中传播,让他们不再受文化水平低之苦。
村子虽然属于喜德县,但离西昌市只有20多公里。村里有两所公办小学,都属于西昌市,异地户口就读要缴纳高额的择校费,绝大多数村民交不起,乡中心小学距离太远,翻山过河,要走上2个小时。
说起中心小学,阿苏印象太深刻了。9岁那年,比她大7岁的姑姑背着她,艰难地走山路去上学。那个年龄,她还是班里最小的学生,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女孩之一。
“七八岁的根本走不动,村里的孩子至少要等到9岁才能去上学。”阿苏说,途中还有两条河,至今都没有桥,到了雨季,宽阔的河流常常会阻断孩子们上学的脚步。
随后,为了让村子里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她走上了办学的道路,从起初的只教1-2年级的学生,到开办3年级。虽然办起来了,但是条件艰苦,曾经也想过放弃的她,最后也是苦中作乐熬了过来,不过最让阿苏骄傲的是,他们在艰苦条件中教出来的这批学生,一点不比别的学校的差。
在阿苏的心里,学生学习,要放在任何事的第一位,她可以放下家中的儿子,跑到昆明去找放弃学业的学生,也会为了办学,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搭上。这就是阿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