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书院:风雨260年,西昌保存最完好的书院
作者: 来源:凉山日报 时间:2016-12-24 09:49:43 阅读量:
香城书院
从西昌出发,沿泸黄高速南行,在西木路口下站,总行程30多公里就会来到一富庶之地,这就是古老而年轻的集镇佑君。说她古老,是因为她原称河西,古为香城镇;说她年轻,是因为她是于1987年为缅怀纪念丁佑君烈士而更名佑君镇。
佑君镇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丁佑君烈士陵园,有温泉有古寺有教堂,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竟然隐藏着一座古代书院——香城书院。
办学历史最悠久
建筑保存最完好
西昌市佑君镇小学权属的香城书院,堪称目前西昌办学历史最悠久建筑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官办书院。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立古香义学馆至今,已有260多年办学历史了。
古老的香城书院陈国庆 摄
佑君镇因地处安宁河之西,旧有河西之名。这里交通便利,土地平旷沃野百里,气候温和粮产丰富,人烟辐辏自古富庶。在这一方沃土,汉代置定笮县,唐置昆明县,南诏改香城郡,清代属于盐源县盐中分县所辖。对于这里的富庶和美好,清代贡生张葆山、洪子慈、孙极三共同撰写的《香城赋》这样描绘:
荫浓柳岸,瑞霭香城,村开凤尾,殿现龙鳞。池中莲花吐艳,沟里梅子垂青。红毛势凌白马,旌帜威坐将军。路至九盘,峰回转折;崖生千佛,月映陇麟。岩上观音,行人普济;沟中土地。樵子祈灵。
至若三家五里,大凹小门;羊角扶而可上,木鱼敲之无声。石滩相传化石,云台接近白云。或则山之高兮,邛池掩映;或则塘之热兮,温水清盈。一彘显灵,云雨刻应;九龙治水,泛滥不惊。
乃凤凰爰集,鸿雁来宾;梅花数点,红枣千林。红沟落叶,白水盟心。水洞湾环而出水,云山飘渺似铺银。登斯寺也,则有俯观四境豁目兴怀者也!
地灵人杰,文蕴墨香。河西人自古以来重视人才培养发展教育,清代倡办义学书院,乾隆35年(1770年)县令王尔昌将古香义学改名香城书院,其后虽遭受水患、回禄(火灾)、“发逆骚扰”但依然生生不息。
国学堂
官府筹定
人才辈出
清代私人所设的书院为私塾,教师的束脩(工资)概出自私人。书院经费由官府筹定,是为官学,官学有府学县学,西昌府学设于嘉庆十四年(1809),至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初行选拔。城乡镇分设义学,经费由县府或地方筹集,也属官学。根据《盐源县志》记载“柏香书院隶属香城书院,学额10名,外拨府学2名,廪生18名,增生18名,间出岁贡1名;武生额取10名,拨府学2名”可知,香城书院是很有吸引力的。《西昌县志》所载西昌举人李元极、李拔萃、陈学达、陈时亨,贡生尹素贤、张以存、熊映嵂、高燠然、熊映岑、曾希孔、颜汝玉、周尚松、王兰言、杨春材等都是出自盐源学。
香城书院占地面积3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四合院土木结构,设有孔圣堂、学堂、考棚 、魁楼、师生住房等,至今完好的保存了清代书院和考棚的规制。
霞光掩映
镶嵌于书院墙壁上的六通碑,可谓香城书院的镇院之宝,勒石时间分别为乾隆46年、道光15年、道光17年、咸丰3年、同治11年、光绪22年。碑记真实记录了香城书院创办维修重建的历史,详细记录了书院的管理章程和产业情况,为我们今天了解书院的历史,发掘其文化内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香城书院现为市级文物单位,仍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振兴地方教育事业的重任。佑君镇小学历任校长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争取资金培修保护建设书院。今天书院建筑古香古色,碑刻对联匾额焕然一新,国学堂书声琅琅,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方兴未艾。相信随着佑君镇爱国主义教育和香城书院书香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古老的香城书院定会焕发新的风采。
信息来源:凉山日报全媒体
上一篇:这8件事,与凉山义务教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