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苦荞荣获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作者:吉克黑石 龙雪琴 来源:凉山日报 时间:2015-12-23 14:42:33 阅读量:

 凉山日报12月23日讯(记者 吉克黑石 龙雪琴) 初冬时节的清晨,一片湿润的雾气中,漫山遍野尽是被涮洗得明亮通透的金色。盘山公路在密密层层的树林中忽隐忽现,从美姑县城前往各个乡镇的路上,泥土清香,枝叶新鲜。再往前走,便看到了连片的金色,这里,便是拉木阿觉乡移动新村的荞麦基地。

  “亩产最高450多斤,最低300多斤,收成万斤以上的种植户也甚多,市场价每斤2元左右,都销往阿坝、重庆、浙江等地。”同行的村民告诉记者。
  美姑位于我州东北部,是凉山彝族聚居的腹心地,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该县有36个乡镇,292个村,总农户数48683户,农业人口221151人,农村人口彝族占100%,是全国最典型的彝族聚居县。全县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万亩。2014年农民人均增收5244元,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5万亩,粮食总产11.63万吨。
  2012年,美姑县被农业部列为苦荞高产创建示范县、2015年10月,美姑苦荞获批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历经了无数个春秋,美姑县特色农业终于迎来了兴旺发达的春天!”谈起美姑苦荞产业这些年来的变化,美姑县农林干部们的眉宇之间洋溢着掩饰不住的骄傲。
  从小农生产到规模种植,从传统的散播方式栽培到合理开发利用……如今,构建美姑特色化、规模化的现代苦荞产业链的目标,清晰明确。
  组织领导有序
  抓住时机发展荞麦产业
  荞麦分苦荞(彝语俗称额诺)、甜荞(彝语俗称额其)两种,种植面最大、产量最高的荞麦就是苦荞,分为春、秋荞两季种植。
  位于群山之中的美姑县是山的世界,是生物的基因库,境内四季分明,其低纬度高原气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出彝族人民喜爱的纯天然食品——苦荞,在海拔2800米至3400米的范围之间,是苦荞的发源地,苦荞长势也最好,已具有2000多年栽培苦荞的悠久历史。
  记者从美姑县农业局了解到,目前,该县栽培的荞麦有“额拉”、“依额”、“川荞1号”、“川荞2号”、“额洛乌其”、“额曲”等优良品种,常年播种面积18万亩,其中春荞10万亩,秋荞8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7.7%,总产量2.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0.7%。
  “美姑栽培苦荞与食用习俗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彝族新人婚礼、彝族年、出生、满月、成人礼仪、婚丧嫁娶等传统民俗活动中,家家户户都会食用荞麦做千层饼、荞粑、荞麦酒等,来增添节日的喜庆。”美姑县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为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美姑县委、县政府提出“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一是以依果觉、洒库、瓦西等20个乡镇发展10万亩苦荞产业,大力推广“额曲娃子”、“依额”、“川荞1号”、“川荞2号”等高产荞麦良种,大力实施标准化点播技术,点播面积9万亩;二是发展美姑特色苦荞米,在农作乡依色村建设苦荞米1000亩,亩产125公斤,产量达到125吨;三是以九口、拉木阿觉、洛俄依甘、牛牛坝、候古莫5个乡为重点发展秋荞生产10万亩。
  新的农业发展蓝图全面铺开,美姑县打响了发展特色苦荞产业的攻坚战。
  合理开发利用
  为苦荞栽培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独特的苦荞资源为美姑跨越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美姑县委、县政府将成立机构进行苦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给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宣传推广,大力发展苦荞产业,把苦荞产业作为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切入点,走保护与开发并举之路,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
  合理开发利用苦荞农业文化遗产,以产业核心区为核心,建设苦荞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县乡各级政府加强苦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苦荞栽培的保护利用相关的制度和办法,健全机制,建立队伍,加大荞麦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严格奖惩制度。
  2012年,美姑被农业部列为苦荞高产创建示范县,市场对苦荞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美姑荞麦产量也随之逐年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正在被现代农业替代,随之,彝人依靠苦荞栽培与使用的习俗也面临濒危状态,加之农药、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也被改变和破坏。而另一方面,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传统的生活方式、世代相传的技能技艺、与农业相关的民俗、礼仪等面临着后继无人、断代消失的威胁。苦荞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散播是传统的荞麦栽培方式,就是把荞种散在地里,再由人工来进行翻播,既方便又省时、省力,但也是由于这样的方式,荞种用得多,产量低。”美姑县农业局技术人员说。
  “用传统的散播方式栽培荞麦,每亩地至少要荞种25斤左右,但用现代科学的点播方式栽培荞麦,每亩地只用8斤左右的荞种,根系发达、粗壮、抗风能力强,而且每亩产量都比散播种植方式高百斤以上,无论是荞种或亩产量都比散播栽培高。传统和现代对荞麦的栽培显著,这就是科学栽培技术带来的区别。”美姑县农牧局局长曲比拉坡对记者说道。
  为给苦荞栽培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美姑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通过对遗产的保护利用,促进当地农户提高保护意识,自觉维护产地环境,增加遗产地彝族农民的经济收入。
  走持续发展道路
  特色农业扎实推进
  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是高山苦荞麦的集中生产区,在那里,常年种植有面积50万亩左右的苦荞麦,平均亩产150公斤左右,实行绿肥—苦荞—绿肥—马铃薯(玉米)轮作制度。一般来讲,春荞于每年的4月上旬至5月上旬播种,夏荞在6月中下旬播种,8月至9月收获;而在无霜期较长、人均土地较少而耕作较为精细的农业区,苦荞便作为填闲复播作物,在豆类、圆根、马铃薯、玉米收获后填闲种植,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播种,11月中下旬早霜来临前收获。
  苦荞栽培系统主要与玉米、马铃薯、大豆、燕麦等其他作物有良好的间作套种模式,有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利用价值,与其点播、犁沟条播等集约化栽培方式,大力实施荞麦点播技术,犁沟条播,节约用种,对荞麦种植地块周围采取挖沟排水、及时清除积水,排涝保收。
  美姑县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荞麦,在美姑县现有荞麦产业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促进彝族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采访结束后,记者再次来到马都村的高产荞麦基地看到,地里的苦荞长势良好,一片片绿油油的苦荞随着阵阵微风摇曳着,如同绿色的地毯,苦荞花竞相开放,飘香醉人。丰收在望,老寨苦荞甜了农户心。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退出舞台,苦荞栽培与保护,任重道远。

上一篇:凉山州加大苦荞茶品牌保护力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一周阅读排行榜
视频关注排行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合作联系 | 广告咨询

始于2008年 凉山在线 www.ls520.net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2019630号 凉山州网监备案号:51340003001212

联系电话:0834-2596961 电子邮件:admin@ls520.net 联系 QQ:418311737 QQ:515299333

欢迎商家、企业、单位等社会各界朋友与本站合作,共赢未来! 联系地址:西昌市尤家屯安置小区21单元1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