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凉山彝族女子——冯良

作者:皮皮 来源:凉山城市新报 时间:2016-10-12 14:47:58 阅读量:

 

 
36381476242836505.jpg
  冯良在参观书画展时留影。
4841476242836521.jpg
  《彝娘汉老子》已经被翻译成德文出版。
  
 
  我和冯良相识地是拉萨,一个比凉山还高的地方,蓝天,太阳,拉萨河还有一群八十年代梦想成为诗人的年轻人,在那个纯洁的高地上集体做梦。如今梦醒,许多做过诗人梦的人,都在做别的事情了。
 
  冯良一直是编辑。做作家梦,作作家,没有妨碍她几十年来做一个出色的编辑。她是我认识的最“职业”的作家——一个一直有职业的作家,不是以作家为业的作家。当年她是西藏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那个社大部分汉文书是经她手出的;后来调到北京民族出版社,又出了上千部好书。在藏学领域,冯良的名字是很叫得响的。
 
  作为作家的冯良,八十年代便以处女作《情绪》,受到关注,收到好评。小说写了众人对一个传言被强奸的女孩全方位的窥视和“同情”。之后又有《寻找麝香》《一夜》《低烧》《绛红色的袈裟》等,写汉人写藏人,其精神气质是当年西藏新小说里最少魔幻、最写实的。她虽然有个繁忙的职业,作品的面貌却有种专业作家的宁静,作品中总是弥漫着某种不经意的舒散,仿佛作者是个每天很“闲”的闲人。她作品中表现出的对边缘和低层的关注、悲悯,在西藏文学圈里被誉为“冯良的文本”。
 
  古训说,文如其人。冯良在作品中建构的风格一如她在日常生活中其人。我曾对她说,你稍有矜持;她绝不承认,她说,谁矜持,你才矜持!这么说时,又展露了未泯的童心。冯良在小说的叙述中,总能创造出一种慵懒的氛围,对其所描绘的一切,她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是居高临下的,也不是身心投入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般拿捏冯良运用得十分到位,作为一个另有职业的作家,冯良保持着自己的小说特色,靠的也许是骨子里的这股劲儿。
 
  这股劲儿在我们多年的交往中撑起一根儿小棍儿,直到有一天,她忽然对我说,我是拿你当朋友的。我没有感到受宠若惊,也没有感到伤心欲绝,只是傻笑一下,从此,交往顺利。
 
  这种“间离”贯穿了冯良的作品。
 
  冯良在拉萨期间的小说先后结集为《情绪》和《西藏物语》。她讲的故事中,笼罩在属于当年拉萨的某种特定氛围中:颀长的巷子里,阳光吞噬了所有的阴影,赤裸裸的显露,因为什么都不发生,生出的某种闲荡,烘托了神秘。她在故事中的态度也与此类似——看了,写了,还能怎样。冯良小说中鲜有人生指南解惑之类的说教,笔墨都集中在氛围和叙述上。
 
  混血儿的冯良,母亲是彝人。她说,从小到大,交往的几乎都是母系一族。那个家族很有名气。后来我知道,她所说的“名气”,是彝族人对尊严、荣誉、传奇和身份的诠释。除了西藏题材,她写的最多的是老家凉山,以及那里的的彝人和汉人。
 
  我曾经对她说,你是少数民族,我不能歧视你。她立刻反击说,呸,说不定谁歧视谁呢!她与彝族的精神灵魂之联系,包括她的身世和成长经验,都变成了她为之骄傲的精神内力。她对凉山和彝族的感情中孕育着某种使命,从她写的散文集《彝娘汉老子》中,可以充分感知这一点。她的创作激情和她在文章中游刃有余的挥洒描写,都来源于她的根茎——那块遥远美丽的高原。
 
  她的散文集《彝娘汉老子》已经被翻译成德文出版。该书的译者曾说,作为外国人,也能被《彝娘汉老子》中的人物群像感染打动。关于凉山和那里的故人,冯良一如工笔画家,栩栩如生地呈现那个叫喜德的小小县城的风情,以及那里人们的生活的悲喜;越是冷静的描绘,越能彰显出生命的执拗和扩张。我对彝族人的民族性格的了解,大多来自这本书。我们还没同去凉山,但每次看到冯良的文字,都觉得在那里的人家坐了好久……
 
  眼前,凉山题材的第一部长篇《西南边》,即将与读者见面。我首先慨叹的是“职业”作家冯良为此所付出的努力。离开拉萨,调入民族出版社工作……职业,家庭,孩子,北京的快节奏生活,所占据的时间,是每个在都市里生活的人很容易想象的。《西南边》初稿四十多万字,冯良写了近十年。这部长篇巨制开合度大、庞大的叙事结构,全方位地展现了凉山彝族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书中所涉猎的从亲族乡情的细节,到民族的今生前世,丰富的社会学人类学的内涵。彝族人性格中的英勇、尊严、倔强,包括与生俱来的天真狡黠,书中都有淋漓尽致的描绘。彝族崇尚家支荣誉,归属感强烈,讲究身份……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尚武,报夙仇,家支互斗,与当地的汉人官府的争斗……作者慢慢展开的画卷,完全超越了一般的视野和经验。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感到在读一本完全陌生民族的演绎……
 
  因为篇幅限制,冯良又用了近两年时间对作品做了修改,精剪了一些旁支,故事围绕1950年凉山彝区平叛开始的爱情,一直写到改革开放,整个凉山的巨变。上海的年轻军医夏觉仁和黑彝姑娘曲尼阿果的爱情历经的曲折磨难,牵动着读者的神经。按照黑彝的习俗,不仅不与异族通婚,黑彝白彝也不在通婚之列。彝族汉族、彝族内部黑彝白彝各自为阵,各有心怀,相互制衡,故事的婉转跌宕宛如穿行其间的溪水,可谓一方风光一方人文景致。
 
  书中这对被禁止的恋人,在相当大的时间跨度中,被作者融入彝族众生群像中。民族性格,风俗习惯,时代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颠簸着爱情的命运。全书既像环环相扣的连环画,又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地域画卷、民族画卷。
 
  冯良个人的成长经验,包括无法释怀的许多往事,在《西南边》中有了别样的生长。她的根茎牵住她的心灵,她在北京多年的生活,又拉开了她与家乡的距离。作者幸运地获得了即可旁观,又在其中的创作角度,我相信,一个一直生活在凉山的彝族同胞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一个完全不了解凉山和彝族的作家同样无法完成这样的长篇巨制。《西南边》的语言很有特色,川音沙沙,兼有彝腔混成,韵味足够,加上作者天生的幽默,引人入胜,弥补了长篇叙事的冗长和沉闷。
 
  一晃,认识冯良三十多年,还不知道她是哪个彝,白彝?黑彝?有时甚至忘了她是彝族,读了这部小说之后,估计永远不会再忘,这个小小的彝族女子的气魄。
 
  ——《西南边》无论从内容题材看,还是故事构成,都算得上中国当代文坛的稀缺文本。
 
 文/皮皮 

上一篇:凉山昭觉县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吉木子石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是唯一的少数民族获奖者
下一篇:凉山90后小伙将捐造血干细胞救外省15岁少年
一周阅读排行榜
视频关注排行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合作联系 | 广告咨询

始于2008年 凉山在线 www.ls520.net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2019630号 凉山州网监备案号:51340003001212

联系电话:0834-2596961 电子邮件:admin@ls520.net 联系 QQ:418311737 QQ:515299333

欢迎商家、企业、单位等社会各界朋友与本站合作,共赢未来! 联系地址:西昌市尤家屯安置小区21单元10-2室